立陶宛移民中文網

提供立陶宛移民相關資訊, 包含臨時居留許可, 工作許可, 永久居留許可, 申請入籍, 護照申請等相關資訊 ,並提供香港人持特區護照, BNO 護照移民立陶宛相關資訊

立陶宛裔美國人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海岸的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共和國(三個國家於 1918 年成立)的最南端。立陶宛面積 25,174 平方英里(64,445 平方公里),與拉脫維亞接壤北邊,東邊是白俄羅斯,南邊和西南邊是俄羅斯和波蘭。它的首都是維爾紐斯,擁有 59 萬人口,是該國最大的城市。

1993 年的人口普查估計立陶宛的人口略高於 375 萬人;大約 80% 的公民是立陶宛人,9% 是俄羅斯人,其餘 11% 主要是波蘭人、拉脫維亞人和烏克蘭人後裔。羅馬天主教徒是立陶宛最大的宗教團體(85%),路德教、東正教和猶太人的人數較少。該國的官方語言是立陶宛語,該國的國旗由三個相等的水平帶組成——上黃色、中間綠色、下紅色。

歷史

立陶宛人在種族上屬於印歐人波羅的海群體,與普魯士人(擁有波蘭和德國血統,曾居住在前北歐國家)和拉脫維亞人的關係最為密切。立陶宛人可能早在公元前 1500 年就沿著內曼河定居,在該地區茂密的森林中建立了小型農業定居點。中世紀的德國基督教以十字軍東征的條頓騎士團為幌子向東擴張,給立陶宛人帶來了許多重要的變化。這種外部壓力迫使立陶宛人團結起來,並引發立陶宛向南和向東擴張,進入白俄羅斯和基輔領土。

立陶宛很快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王國之一,儘管天主教徒和東正教試圖將其基督教化,但它仍然是異教徒。該地區與波蘭結成了緊密的聯盟,兩國於 1386 年聯合。當時立陶宛接受了羅馬天主教,聯合部隊開始擊退德國的入侵,最顯著的是 1410 年的坦能堡 – 格倫貝格戰役。 到 1569 年立陶宛和波蘭的聯合已經完成,波蘭的語言和文化開始主導立陶宛上層階級,儘管農民在文化和語言上仍然是立陶宛語。

俄羅斯的崛起,加上波蘭立陶宛國家的軟弱,導致俄羅斯在 18 世紀對立陶宛的統治越來越大。這一運動於 1795 年完成,當時俄羅斯人執行了對波蘭的第三次分裂,有效地結束了波蘭的主權。該師的立陶宛語領土的一些北部地區作為東普魯士的一部分被德國控制。俄羅斯在整個下個世紀嘗試了所謂的波羅的海國家“俄羅斯化”計劃,包括禁止立陶宛語言和文學,強加俄羅斯法律法規,以及將統一(或拜占庭儀式)天主教強行納入東正教教堂。立陶宛意識在民族區域文化中並通過各種語言分組得以保持,但並沒有特別的民族感情。然而,從 1880 年代開始,興起了一場興起的民族主義運動,挑戰了波蘭的文化統治和俄羅斯政府的控制。隨著 1905 年革命和 Lietuvių Socialistaų Partija Amerikoje (美國立陶宛社會黨),立陶宛議會召集並要求更大程度的領土和文化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德國入侵和占領該領土,俄羅斯對立陶宛的統治結束,1918 年立陶宛共和國成立。事實證明,實現真正的獨立更為複雜,其中涉及德國、波蘭和蘇聯的對立勢力,但在兩年內該地區就開始實行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曙光給立陶宛帶來了政治動盪。1940 年,蘇聯接管了該國,但在 1941 年至 1944 年間被德國人控制。蘇聯軍隊隨後重新佔領了立陶宛,儘管成千上萬的立陶宛難民與撤退的德國軍隊一起向西逃亡。1945 年至 1949 年間,蘇聯當局下令將許多立陶宛人從他們的祖國和整個東歐驅逐出境,當時他們還集體化了立陶宛農業。1980 年代後期,立陶宛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迫使共產黨做出讓步,經過與蘇聯當局兩年的爭論,立陶宛終於在 1991 年宣布獨立。

重要的移民浪潮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許多立陶宛人移民到新世界。第一個可能是立陶宛醫生 Aleksandras Kursius 博士,據信他早在 1660 年就住在紐約。在此期間冒險到美洲的大多數其他立陶宛人都是貴族階層的成員或從業者特定的交易。立陶宛移民到美國的第一波真正重要的浪潮始於 1860 年代後期,也就是內戰之後。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估計有 300,000 名立陶宛人前往美國 – 後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移民進入美國的限制以及 1918 年立陶宛獨立的綜合影響而停止。

幾個關鍵因素導致立陶宛移民首次湧入美國。其中包括 1861 年廢除農奴制,這導致立陶宛的自由人口增加;交通運輸的發展,尤其是鐵路;以及 1860 年代在該國爆發的飢荒。後來,其他條件,如農業經濟低迷和俄羅斯加強鎮壓,促使更多立陶宛人離開家鄉。1930 年,美國人口普查局在美國列出了 193,600 名立陶宛人。這個數字代表了當時立陶宛總人口的 6%。

最初的美國移民潮也可以被視為更大運動的一部分

立陶宛農民離開土地,尋求更好的生活。立陶宛農民以農業和工業工人的身份移居俄羅斯和西歐,當他們賺到足夠的錢時,往往打算返回自己的祖國。他們的模式是周期性的,流動工人的數量隨著季節和經濟周期而變化。這波歐洲內部移民潮主要由年輕男性組成,要么是單身,要么是離開了家人;其中約48%是文盲。

第二波移民潮對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影響更大。二戰後,大批流離失所的難民逃往西部,以逃避俄羅斯對立陶宛的重新佔領。最終30,000 迪普凱 (戰爭難民或流離失所者)在美國定居,主要是在東部和中西部的城市。這些移民包括許多訓練有素、受過教育的領導人和專業人士,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回到立陶宛。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被稱為冷戰——削弱了這些期望,許多立陶宛人試圖在美國創造一種半永久性的生活。到 1990 年,美國人口普查局列出了 811,865 名聲稱“立陶宛人”為第一或第二祖先的美國人。

結算模式

美國立陶宛定居點的主要地區包括東北部的工業城鎮、東北部和中西部的較大城市以及賓夕法尼亞州和伊利諾伊州南部的煤田。根據 1930 年的人口普查報告,只有約 13% 的立陶宛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的人數甚至更少(約 2%)。

許多第一批移民的流動性很強,在美國各地尋找工作並不時返回立陶宛。然而,慢慢地,定居模式變得明顯,穩定的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在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較小工業城鎮建立起來。但到 1930 年,幾乎 50% 的立陶宛裔美國人僅生活在十個大都市區。芝加哥、克利夫蘭、底特律、匹茲堡、紐約和波士頓等大城市的立陶宛裔美國人人口增長幅度最大。近 20% 的立陶宛移民僅在芝加哥定居。

當二戰難民在 1945 年後開始進入美國時,他們在許多與以前的移民相同的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社區。1990 年的人口普查將立陶宛裔美國人定居的主要地區列為伊利諾伊州 (109,400)、賓夕法尼亞州 (103,200)、紐約州 (70,300)、馬薩諸塞州 (68,400)、加利福尼亞州 (63,800) 和新澤西州 (49,800)。

與定居的美國人的交往

立陶宛移民被定居的英裔美國人視為 19 世紀後期“移民問題”的一部分:許多新移民的貧困和文盲、他們的東歐語言和文化以及他們對羅馬天主教的忠誠使他們處於在一個數十個移民群體都在為工作、住房和更好的生活而競爭的國家中,這是一個明顯的劣勢——所謂的“美國夢”。由於立陶宛人經常擔任低薪、無技術的勞動職位,他們不像其他移民那樣被認為是“受歡迎的”。此外,他們在美國的參與 二十世紀之交的勞工運動引發了恐懼和多疑的美國公眾更多的歧視和怨恨。(立陶宛人在聯合礦山工人工會和聯合服裝工人工會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參與了肉類包裝和鋼鐵行業的勞工騷亂。)

然而,在整個 20 世紀,立陶宛裔美國人開始攀登經濟階梯,並在當地社區中獲得重要地位。這種流動性使他們能夠進入美國主流。1945 年後移民潮的成員——他們對俄羅斯共產主義的強烈反對和中產階級的專業精神——已經順利而迅速地適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

文化適應和同化

1930 年,儘管立陶宛公民俱樂部成立以促進入籍,但只有約 47% 的立陶宛移民成為美國公民。但隨著他們在 20 世紀取得經濟和社會成功,立陶宛裔美國人開始更容易適應美國的生活。到 1930 年,美國出生的第二代構成了移民社區的大多數,他們的同化速度比他們的前輩快得多。

但伴隨著同化而來的是一個廣泛的移民機構網絡的發展,這些機構試圖保護和促進移民社區的本土傳統。在這些機構中,最重要的是羅馬天主教會的立陶宛教區,這些教區由各種宗教秩序、非專業和神職人員組織聯合在一起。每個移民社區還擁有眾多的移民社會和兄弟組織、報紙和工人社團,所有這些都有助於鞏固移民身份。

立陶宛的兩個重要發展導致了強大的立陶宛裔美國人民族認同的發展:19 世紀後期立陶宛民族意識的興起和 1920 年立陶宛的獨立。立陶宛裔美國人在 1920 年代和1930年代,有些人甚至回國協助國家經濟和政府的重組。

二戰後的立陶宛移民潮—— 迪普凱 ——也經歷了一股立陶宛意識的湧動。這些後來的移民將自己視為流亡社區,並牢記在立陶宛二十年的自由。他們開發了一個廣泛的學校、教堂和文化機構網絡,以維護美國的立陶宛身份。但在這個社區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同化和文化化已經深入人心;種族認同雖然仍然重要,但已不再是社區存在的核心。鑑於聲稱至少擁有部分立陶宛血統的美國公民人數眾多,大多數觀察人士認為這種民族身份不會被完全遺忘,

“ 在我們認識人並說當地語言並且不再被稱為新手之前,我有一段時間有點糟糕。人們說,你應該保護自己的遺產或其他什麼,但我們能想到的只是,我們沒有想要與眾不同,我們想要像其他美國人一樣。”

Walter Wallace 於 1923 年,引用於 Ellis Is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由 Ivan Chermayeff 等人編輯。(紐約:麥克米倫,1991 年)。

食物

立陶宛美食受到土地本身和鄰國各種美食的影響。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相比,立陶宛的烹飪面向東方和南方,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烹飪有很多共同之處;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些都是中世紀立陶宛王國擴張所採取的方向。立陶宛食譜嚴重依賴豬肉、土豆和乳製品,如雞蛋、牛奶、奶油和黃油。(一種特產是一種叫做 蘇里斯的白色農舍型奶酪 。 ) 深色可口的蘑菇、鯡魚、鰻魚、香腸和深色黑麥麵包也是立陶宛飲食的核心。節日食品包括豬腳凍、李子釀鵝和烤乳豬。

傳統服飾

立陶宛色彩繽紛的地區服飾在舊國家的節日、集市和特殊活動期間使用。一些移民可能在移民時帶來了這些服飾,但這種服飾在美國並不常見,除了民族節日。移民的日常工作服與其他擔任相同職位的美國人的工作服從未真正不同。

假期

除了傳統的天主教和美國節日外,還有幾個對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具有特殊意義的節日。2月16日是立陶宛獨立日,標誌著1918年正式宣布獨立。9月8日被稱為立陶宛王國日。羅馬天主教徒在 3 月 4 日慶祝聖卡西米爾節,特別慶祝活動由立陶宛騎士兄弟組織領導。

健康問題

隨著 19 世紀末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的形成,移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成為一個關鍵問題。移民兄弟會和福利協會試圖為生病或受傷的立陶宛人提供幫助,社會和慈善組織也是如此。羅馬天主教徒在芝加哥組織了聖十字醫院,以及老年和體弱者之家。其中許多活動都受到立陶宛羅馬天主教會的控制,尤其是聖卡西米爾修女會。直到 1945 年戰後立陶宛醫生從歐洲難民社區湧入之後,很少有立陶宛醫療專業人員在美國開展業務。

立陶宛語是印歐語系波羅的海分支的一部分,與拉脫維亞語和現已滅絕的古普魯士語密切相關。更廣泛的關係,無論是與德語還是斯拉夫語言,都難以建立。口語立陶宛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語言。它保留了許多其他印歐語言已經失去的語音和語法的早期特徵。儘管書面立陶宛語於 16 世紀出現,但強大的波蘭文化影響和俄羅斯帝國統治有效地抑制了立陶宛語作為書面文學語言的發展——至少直到 19 世紀後期立陶宛民族主義興起。

立陶宛語分為低級方言和高級方言,有許多子方言。該語言使用 11 個元音(“a”、“ą”、“e”、“ę”、“ė”、“i”、“į”、“y”、“o”、“u”、“ų”、“ “ū”)以及六個雙元音(“ai”、“au”、“ei”、“ui”、“ie”和“uo”)。除了英語的大多數標準輔音外,立陶宛語還使用但是,在“č”、“š”和“ž”中,輔音“f”和“h”以及組合“ch”僅用於外來詞。

立陶宛語言的保存是美國最初的移民潮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波蘭人的文化統治導致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成員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分歧。特別是在羅馬天主教會中,波蘭語作為崇拜和宗教教育使用的官方語言盛行,這種做法遭到立陶宛裔美國人的猛烈抨擊。宗教組織及其神父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分歧;然而,最終,Polophile 黨失敗了,現代立陶宛語成為社區的語言。二戰後來到這裡的後來的移民通過建立學校網絡來鼓勵保護立陶宛語言,努力使立陶宛語言在社區內保持活力。仍有不少立陶宛裔美國出版物至少部分以立陶宛語發行,包括一些當地的立陶宛日報。幾所大學和學院提供立陶宛語課程,包括耶魯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杜蘭大學、康奈爾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還有數十個擁有立陶宛語藏書的公共圖書館,包括洛杉磯公共圖書館、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唐內爾圖書館中心、

問候語和其他流行的表達方式

常見的立陶宛問候語和其他表達方式包括: labą rytą (“lahba reehta”)——早上好; labą vakara (“lahba vahkahra”)——晚上好; labanaktis (“lahba-nahktees”)——晚安; sudievu (“sood-yeeh-voo”)——再見; kaip tamsta gyvuoji (“kaip tahmstah geeh-vu-oyee”)——你好嗎; labai gerai (“lahbai gar-ai”)——很好; dėkui (“ deh -kooy”)——謝謝; (“ahtsee-prah-show”)——對不起; sveikas (“saykahs”)——歡迎; taip (“taip”)——是的; ne (“nah”)——不; turiu eiti (“toor-i-oo ay-tee”)——我必須走了。

家庭和社區動態

在第一波立陶宛移民到美國期間,一個穩定的移民社區發展得相當緩慢。由於許多第一批移民是尋求臨時工作的年輕男性,因此很難建立移民社區身份。長時間工作、極度貧困和孤立增加了移民的壓力。慢慢地,隨著移民開始在美國永久定居,家庭、宗教和社區機構形成。社區內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意識使立陶宛人將自己視為與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分開的民族。

二十世紀初的移民社區開始成熟,第二代和第三代迅速美國化。二戰後立陶宛難民的到來帶來了新的移民潮和立陶宛民族主義的強烈意識。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的規模和實力使其人民能夠保持一定的民族遺產意識,即使移民人口不斷發展,其後代也徹底美國化。

與其他族裔群體的互動

在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與波蘭社區密切相關。由於這些國家的邊界是多變的——而且由於波蘭宗教和文化在立陶宛的長期統治存在歷史——波蘭裔美國人和立陶宛裔美國移民傾向於在美國的許多相同地區定居。美國立陶宛人的早期鬥爭涉及從波蘭社區轉向純粹立陶宛民族和種族認同的定義。在後來的幾年裡,立陶宛裔美國人與其他波羅的海移民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之間建立了重要的關係。這些團體為了將波羅的海共和國從蘇聯統治中解放出來而聯合起來:

教育

與許多其他移民群體一樣,立陶宛人已經看到在美國取得成功的道路在於教育。許多移民,尤其是 1920 年以前的移民,以不識字的農民身份來到美國。儘管資源有限,該社區很快在美國立陶宛羅馬天主教堂區建立了教區學校系統,其中許多由聖卡西米爾修女會管理。後來出現了一個較小的立陶宛美國羅馬天主教高中和學院網絡,到 1940 年大約有十所。

響應移民社區的請求,瑪麗安神父於 1926 年在伊利諾伊州欣斯代爾開設了一所高中和學院。後來學院搬遷到康涅狄格州湯普森,並更名為馬里亞納波利斯學院。另一個立陶宛早期教育中心是印第安納州的瓦爾帕萊索大學。這所大學雖然不是民族院校,但在 20 世紀初吸引了許多立陶宛學生。1902 年至 1915 年間,學校畢業了 29 名立陶宛醫生、15 名律師和 14 名工程師。二戰中的立陶宛難民——其中許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熟練專業人員——對教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婦女的作用

來自極其傳統的農業社會,第一波立陶宛移民帶來了一套非常嚴格的關於婦女在社區中的角色的信念。男性對家庭的統治是理所當然的,女性的角色也有嚴格的規定。這種社會制度對於移民來說在美國很難維持,尤其是在大多數移民定居的城市地區。隨著移民融入美國生活的主流,女性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和成長,但也並非沒有壓力和衝突。立陶宛裔美國宗教秩序的形成使婦女獲得了一個新的獨立角色,這使立陶宛婦女在移民宗教社區中發揮主導作用,甚至更遠的地方:他們領導教區學校並建立仁慈機構,例如醫院、孤兒院和療養院。後來,非專業婦女組織——例如美國立陶宛羅馬天主教婦女聯盟(成立於 1914 年)和立陶宛婦女俱樂部聯合會(成立於 1947 年)——開始在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中興起,進一步增強了女性人口的權能。

宗教

絕大多數移民到美國的立陶宛人是羅馬天主教徒;也有少數路德教徒、猶太人和東正教基督徒。由於天主教對立陶宛身份制度形成的影響,羅馬天主教在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中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然而,羅馬天主教的存在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普遍的,天主教社區內部存在嚴重的緊張局勢。

Lithuania adopted Roman Catholicism along the lines of its western neighbor, Poland, and for many centuries Lithuanian Catholicism was Polish in language and orientation. Lithuanian was considered to be a barbarous language, unworthy of religious use, so Polish was used for all official religious business. This dominance in religious matters extended to the immigrant communities of America as well; early Lithuanian immigrants tended to merge into Polish-language Roman Catholic parishes, and Polish-leaning priests dominated many of the early institutions of the Lithuanian American community.

但 19 世紀末立陶宛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的高漲引發了立陶宛裔美國宗教界的深刻變化。Aleksandras Burba,來自立陶宛牧師的帶領下,一些立陶宛美國人開始從波蘭教區和波蘭為主的機構拉遠和建立自己的立陶宛教區。到 1920 年,成立了 100 多個立陶宛教區。這一運動在移民社區內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但也有助於提高和定義立陶宛裔美國人的種族意識。不過,並非所有立陶宛人都想與波蘭羅馬天主教保持距離,

立陶宛羅馬天主教的發展始於 20 世紀初,鞏固了立陶宛在美國的民族意識。其中許多努力是由移民牧師安塔納斯·斯塔紐基納斯神父領導的,他於 1909 年成立了立陶宛美國羅馬天主教神父聯盟。斯塔紐基納斯還為在移民社區建立宗教秩序做出了貢獻,包括聖卡西米爾修女會和立陶宛瑪麗安教父的美國分支。大約在同一時間,許多非宗教羅馬天主教組織也成立了。為男性、女性、工人、學生和其他非專業團體成立了兄弟會和社會組織。

立陶宛羅馬天主教徒在美國的宗教生活並非沒有衝突。舊式的專制牧師領導很快讓位於民主和多元美國的現實,平信徒要求在教區政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945 年後,戰爭難民的湧入為立陶宛美國羅馬天主教帶來了新成員;新的宗教團體,如聖母無原罪修女會和立陶宛方濟各會和耶穌會的牧師團體也被建立起來。

1914 年立陶宛國家天主教會在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成立。這一運動脫離了美國的羅馬天主教等級制度,強調了立陶宛天主教的國家層面。二十世紀初,立陶宛國家天主教堂區在立陶宛人密集的定居點地區蓬勃發展。

立陶宛路德會主要來自立陶宛北部和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受到德國和拉脫維亞路德教的影響。路德教改革——16 世紀的新教改革運動——在立陶宛盛行,直到它在很大程度上被反改革消滅,但幾個世紀以來,一小部分路德教仍然存在。當這些移民在立陶宛移民最初激增期間來到美國時,他們傾向於發展獨立於立陶宛美國主流社區的路德教會。講德語的路德會密蘇里會議贊助了幾位尋求接觸這個社區的牧師。1945 年之後,第二波立陶宛路德會成立了流亡的立陶宛福音路德教會,總部位於芝加哥附近。該教會在全球擁有 19 個會眾和 10,000 名成員。

儘管在二戰前立陶宛建立了一個相當大的猶太社區,但它被迫與該國更廣泛的羅馬天主教世界的基督教倫理共存。立陶宛猶太社區的許多成員在 19 世紀後半葉移民到美國,並在美國形成了自己的社區,主要是在東北和中西部的城市。大約 1940 年的一項估計表明,立陶宛裔美國猶太人的數量約為 25,000。在同化過程中,這些社區成為美國各地較大的猶太社區的附屬。與此同時,回到歐洲,納粹策劃的二戰大屠殺對立陶宛猶太人社區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

就業和經濟傳統

第一波立陶宛移民潮於 1920 年左右結束,其中大部分是沒有技術且通常是文盲的移民,他們定居在東部和中西部的城市和煤田,為美國城市工廠提供了原始的力量;他們尤其被東方的服裝貿易、中西部的鋼廠和鍛造廠以及芝加哥和奧馬哈的包裝廠所吸引。其他移民在他們的社區內開辦企業​​,滿足立陶宛裔美國人日益增長的需求。

為了幫助他們的人民在經濟上過渡到美國的生活,移民建立了許多機構,包括兄弟會和福利會以及建築和貸款協會。兄弟會幫助有需要的移民,並提供廉價的保險和死亡撫卹金保護。建築和貸款協會滿足了移民的銀行業務需求並幫助他們購買了自己的房屋。到 1920 年,立陶宛移民社區內至​​少有 30 個這樣的協會。

1945年後來到美國的戰爭難民是不同階層的移民,主要是受過教育的和專業的。儘管他們從 1918 年到 1940 年一直是獨立立陶宛的領導人,但這些新移民中的許多人很難在美國找到合適的工作。語言障礙和專業差異意味著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得不擔任低於其培訓和教育水平的職位。這些難民被在這張 1990 年的照片中,立陶宛裔美國人抗議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政策。然而,他們是一個有進取心的團體,他們在美國開始了經濟成功的傳統。

政治與政府

立陶宛裔美國人最初的大部分政治活動僅限於移民社區本身,因為移民試圖定義自己,尤其是在主導 19 世紀後半葉的立陶宛民族主義高潮方面。但慢慢地,移民社區開始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美國世界。移民政治活動的第一個例子出現在直接影響新移民的領域——即勞工問題和美國與新立陶宛國家的關係狀況。立陶宛人積極參與了一些美國工會的組建,特別是在煤礦開采和服裝貿易方面。對於一些,這項活動發展成為對社會主義的更廣泛推動(一種支持集體而非私有財產的政治和經濟學說),特別是隨著 1905 年美國立陶宛社會黨的成立。然而,這種戰前社會主義在 1918 年之後崩潰了,因為所謂的“紅色恐慌”給所有社會主義團體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立陶宛裔美國人的第一次重大政治推動發生在 1918 年之後,當時他們試圖影響美國的外交政策以承認和支持立陶宛獨立。

由於立陶宛移民社區主要是城市和工人階級,因此許多立陶宛人在 20 世紀與民主黨結盟。儘管他們不是國家政治中的真正力量,但立陶宛裔美國人利用他們的人數來主宰地方政治,選舉地方官員、州議員、法官,偶爾還會選舉美國眾議院議員。反過來,他們成為芝加哥、克利夫蘭和底特律等地區當地民主黨政治機器的忠實支持者。在許多社區,立陶宛人成立了自己的民主黨俱樂部,以支持政治和民族優先事項。少數立陶宛人被共和黨吸引,尤其是在 1945 年之後。與其他波羅的海團體的一些成員一起,這些立陶宛人將 1945 年雅爾塔協議中立陶宛獨立的“背叛”歸咎於民主黨,該協議將蘇聯領土擴展到西方。二戰後的移民,由於他們強烈的反共情緒,主要支持共和黨人。

工會活動

立陶宛移民參與了許多行業,這些行業在 19 世紀末出現了大量工會活動。賓夕法尼亞州和伊利諾伊州的立陶宛煤礦工人成為聯合礦山工人工會的成員,立陶宛當地服裝工人工會很快與合併服裝工人工會或聯合服裝工人工會合併。在鋼鐵或肉類包裝等其他行業,工會組織速度較慢,但立陶宛工人是勞工鼓動中無所不在的力量。一些民族主義、羅馬天主教和社會主義移民組織被發展起來,為勞工提供支持。社會主義和激進的工人團體,例如世界產業工人組織 (IWW),

軍隊

自內戰以來,立陶宛人在每場戰爭中都在美國武裝部隊服役。在那場戰爭中,有 373 名立陶宛人在聯盟一方作戰,44 人在南部聯盟一方作戰。立陶宛裔美國人對兩次世界大戰都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直接影響了立陶宛獨立的命運。1918 年,一群 200 名曾在美國軍隊服役的立陶宛裔美國人前往立陶宛幫助爭取自由。

與立陶宛的關係

與立陶宛的關係對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一直很重要。在俄羅斯國家控制立陶宛的那些時期,在美國的立陶宛人之間的緊張局勢尤其嚴重。美國的移民社區是民族主義情緒的沃土,在 19 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許多激進的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在俄羅斯尋求庇護,以躲避俄羅斯的政治壓迫。大多數立陶宛裔美國人支持民族主義事業,儘管一小部分激進的共產黨人支持蘇聯強行將立陶宛併入蘇聯的企圖。

1918 年立陶宛宣布成立共和國時,移民社區通過財政、軍事和政治幫助支持獨立。一些獨立的立陶宛領導人甚至曾在美國生活和學習過一段時間。在與波蘭的爭端中,立陶宛裔美國人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承認立陶宛獨立並支持立陶宛的邊界主張。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對祖國的這種支持幫助加強了立陶宛裔美國人在美國的團結。

隨著 1940 年蘇聯入侵立陶宛,立陶宛裔美國人社區有了採取共同行動的新理由。1945 年之後,來自立陶宛的戰爭難民湧入美國,許多新的團體和組織成立,為一個獨立的立陶宛而集會,並以金錢和宣傳支持這一事業。立陶宛裔美國人努力通過宣傳、遊說和各種政治和文化活動來保持立陶宛獨立的夢想。這些行動將立陶宛裔美國人帶入了更廣泛的世界範圍內的立陶宛流亡社區,將美國組織與歐洲和其他地方的其他組織聯合起來。鼓動努力也使立陶宛裔美國人與其他波羅的海裔美國人更密切地接觸,

個人和團體貢獻

商業和工業

萊恩·布萊恩特 (1879-1951),原名莉娜·希梅爾斯坦,於 1895 年抵達紐約並開始在服裝行業工作。在她的第二任丈夫、立陶宛出生的 Albert Maislin(1879-1923 年)的幫助下,科比擴大了她的業務,推出了第一款孕婦裝,後來又生產大號女裝。尼古拉斯·普利茲克 (Nicholas Pritzker) 是立陶宛移民,出生於 1871 年,他的家族創辦了眾多企業,現在包括凱悅公司。

電影

演員勞倫斯·哈維 (1928-1973) 出生於立陶宛的勞瑞納斯·斯金基斯。他在英國和美國有著活躍的職業生涯,出演過 《頂層房間》、《巴特菲爾德 8 號》 和 《滿洲候選人》等電影 。 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1920– ),出生於卡西米爾·布辛斯基斯,是一位受歡迎的電影演員,因其在 《大逃亡》、《西部往事》、《死亡願望》 和《 艱難時刻》等電影中的 動作角色而聞名 。 女演員 Ruta Lee,原名 Ruta Kilmonis,出現在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的電影 《控方證人》中,瑪喬麗·晨星, 和 艾希曼行動。

政府

立陶宛裔美國人亞歷山大·布魯斯·比亞拉斯基 (Alexander Bruce Bialaski) 是聯邦調查局 (FBI) 的第一任局長,從 1912 年到 1919 年擔任該職務。 立陶宛猶太移民悉尼·希爾曼 (Sydney Hillman,1887-1946 年) 是合併的服裝工人工會已有 30 多年的歷史。1941 年,他進入國家政壇,成為美國生產管理辦公室主任。

攝影

立陶宛攝影師兼記者 Vitas Valaitis (1931-1965) 曾為多家主要刊物工作,包括 《新聞周刊》、《週六晚郵報》 和《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並因其作品獲得了無數獎項。

社會問題

喬納斯·齊林斯卡斯神父(1870-1932 年)在美國立陶宛聯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擔任其主席。艾瑪·戈德曼(Emma Goldman,1869-1940)是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和共產主義的支持者。她於 1886 年移民到美國,並迅速成為美國激進運動的領導者。她鼓吹無神論、革命、節育和“自由戀愛”的大膽演講經常給當局帶來麻煩。戈德曼於 1917 年被監禁,並於 1919 年被驅逐到俄羅斯。作為蘇聯理想的早期支持者,她最終對革命進程不再抱有幻想。當她於 1940 年去世時,她的遺體被送回美國安葬。

運動的

約翰尼·尤尼塔斯 (Johnny Unitas) (1933– ) 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 (NFL) 中最偉大的四分衛之一。作為 1960 年代巴爾的摩小馬隊的明星球員,他創造了多項職業記錄,並多次入選全明星隊。迪克·布特卡斯 (Dick Butkas) (1942– ) 是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芝加哥熊隊的關鍵球員,被廣泛認為是職業足球史上最好的中線衛。Johnny Podres (1932–) 為布魯克林道奇隊和其他職業棒球隊投球。Jack Sharkey(出生於 Juozas Žukauskas;1902 年–)是世界重量級拳王,他的職業生涯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達到頂峰。Billie Burke 出生於 Vincas Burkauskas,她在女子巡迴賽中成為職業高爾夫球手。

劇院

伊麗莎白·斯瓦多斯 (Elizabeth Swados) (1951– )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作曲家、作家和導演,其作品包括百老匯音樂劇杜恩斯伯里 ( Doonesbury) 和 美麗女士 (The Beautiful Lady)。 她還為許多古典戲劇作品和電視特輯創作音樂。

視覺藝術

維克多·D·布倫納(Victor D. Brenner,1871-1924 年;原姓 Baranauskas)於 1909 年設計了林肯便士。許多最初的林肯便士(現在是收藏品)都帶有他的首字母“VDB”。

標籤: ,

立陶宛移民中文網

立陶宛移民中文網




如果您鍾意我哋嘅資訊. 又想知多啲移民立陶宛嘅資料及所需條件, 即刻聯絡我哋 Whatsapp +370 66850080 啦!

如果你擁有香港 BNO / 特區護照, 想移民立陶宛. 請注意. 目前立陶宛政府仍未公佈任何移民細節

您可以 Whatsapp 俾我哋。話俾我哋聽您的需求與情況. 只要當地政府一發佈相關移民流程我哋會即時通知你


友好連結


立陶宛移民資訊網
移民立陶宛資訊網
立陶宛移民諮詢網
立陶宛移民傳媒
移民立陶宛諮詢網
立陶宛移民小貼士
立陶宛移民中文新聞網
立陶宛移民資訊新聞網
立陶宛移民中文網
移民立陶宛中文新聞網
Top